江苏滨海盐碱地“变身”高产田 省沿海集团盐碱地改良技术集成示范区 小麦亩产达989.1斤

发布时间:2025-06-25

省沿海集团仓东土地整治项目(一期)地处东台滨海之畔,这片集团通过自有集成技术进行盐碱地改良的示范区,迎来丰收的好消息。经现场全区域实收实测,2200亩盐碱地,小麦平均亩产达989.1斤——这个数字,不仅刷新省内滨海新复垦盐碱地的单产纪录,更标志着集团在滨海盐碱耕地质量提升与长效保持技术领域达到领先水平。

从重盐碱到新耕地,土壤改良初见成效

仓东项目(一期)所在地区,是典型的滨海盐碱地。这里砂质-粉砂质土壤结构松散,肥力低下;轻、中、重度盐渍化区域交错分布,部分地块含盐量超4‰,pH值高达9.0以上,作物难以生长的土壤特性影响了种植业生产。

面对这片“难啃的硬骨头”,省沿海集团联合南京农业大学、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省农科院等科研团队,量身定制了一套“组合拳”。从耕地土壤质量精准评价入手,通过高精度整平土地打破盐分聚集层,采用高效淋盐洗碱技术降低表层盐分,搭配自主设计的耕层结构调理与盐碱地专用生物有机肥,再辅以耐盐作物轮作的技术路径,让“不毛之地”脱胎换骨。

改良效果立竿见影。两年间,土壤有机质从不足6‰跃升至12‰,pH值降至8,盐分含量控制在2‰以下,耕地质量等级达到5.92级。

从单产突破到两季增收,盐碱地喜获丰收

改良后的土地,用产量证明了潜力。2023-2024年度,技术集成示范区水稻亩产达1144斤,对比比邻的常规改良区增产6%;油菜亩产421.9斤,增长近30%。即便面对2024-2025年度夏季高温、春季干旱的“双重考验”,这片土地依然交出了漂亮答卷:水稻亩产1012斤,比常规改良区增产超27.5%;小麦亩产989.1斤,较对照区增产13.8%。通过自主设计的技术路径实施,真正实现了由盐碱地到“吨粮田”的转变。

从技术集成到体系输出,给盐碱地治理打个样

仓东项目的成功,不仅是一片田的丰收,更是一套技术的突破。针对滨海盐碱地“轻、中、重度分布不均”“改良需求差异大”“效果难评价”等痛点,省沿海集团以自有耕地质量普查为基础,构建了覆盖全指标的滨海盐碱耕地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分级障碍消减+精准培肥”技术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土壤盐分、有机质、结构等指标特征“量身定制”改良方案——轻度盐碱地侧重快速长效培肥,中度侧重淋盐与结构调理,重度则优先降低盐分与结构改良。

“这套模式已在5个盐碱地项目中应用,预计平均增产15%以上。”省沿海集团土地公司负责人介绍,“未来,我们还将把技术成果体系整理输出为地方标准,应用在更多的滨海盐碱地改良中,使之变成‘高产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沿海力量。”

高产良田的生动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只要用对技术、下足功夫,盐碱地也能成为“藏粮于地”的战略空间。每一粒麦粒,都是江苏滨海盐碱地治理的成绩单,每一道田埂,都将“藏粮于技”具象化。这正是省沿海集团能持续做好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大文章的初心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