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沿海广袤的盐碱滩涂上,有一群3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专业涵盖土壤、化学、农学多学科,硕博以上学历占比超50%;他们能“文”能“武”,既能在实验室里以专业技术研发科技产品,又能躬身在田间地头推进工程项目进展;他们有一个别样的名字——沿海“研克盐”青年突击队。
“研”是潜心钻研、争做示范的青春担当;
“克”是同心聚力、攻坚克难的漫漫求索;
“盐”是言出必行、行之必果的“盐碱地蝶变米粮川”。
“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要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这一“国之大者”,省沿海土地资源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团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青年突击队工作的意见》精神,成立了沿海“研克盐”青年突击队,围绕滨海盐碱地“久治不愈、持久反复”的行业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在滨海“不毛之地”上绘制科技兴农壮美画卷。
建立“六有机制”
“有场地”:1078平方米研发场所、195亩盐碱地农学试验区,搭建广阔的实践舞台。
“有组织”以技术管理委员会为中枢,技术研发团队、技术实施团队、技术评价团队为核心的“一中心三团队”,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链条智力支持。
“有制度”:出台系列规章制度,为科研工作提供保障。
“有资金”:每年拨付专项资金投入科研。
“有指导”:邀请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专家教授进行指导。
“有服务”:集团团委委员点对点联系服务,帮助及时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坚持“六个导向”
以目标为导向,构建技术体系框架。
构建“4+N”技术体系框架,形成从技术研发、技术评价、应用实施、技术反馈、技术优化的技术迭代循环路径。
以技术集成创新为导向,破解滨海盐碱地治理密码。
扎根一线开展勘测调查、试验研究,形成快速靶向脱盐、精准培肥增碳、抑制返盐技术模式。
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技术成本优势。
自主研发的盐碱地专用有机肥较传统改良技术成本有所降低。
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创新工艺工法。
自主开发的“高精度整平”和“U型渠一体化成型”施工工法被列为省级工法。
以实践导为向,积极投身社会宣传服务活动。
通过参加国家级会议展会、省级样板示范工程、科普活动等,提高公众对土壤保护重要性认识。
以成果为导向,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
组织优秀青年突击队参加青年论坛、青年讲堂等,展示成果树立示范典型。
收获丰富成果
形成一系列技术成果:
开发了多项改良技术与产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申请专利50余项,获批省级工法2项,注册商标4项(公众号拟采用多图向右滑动展示)。
助力重大项目:
助力东台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小海全域空间综合整治、仓东土地复垦项目等。
从“片片白花花盐霜”到“稻花香里说丰年”,“研克盐”青年突击队用行动证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在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实验室里,更在沾满泥土的田埂上。当青春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盐碱滩涂也能成为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这,正是沿海青年写给时代最美的青春答卷。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日,“研克盐”青年突击队经团省委推荐,参加了共青团中央举办的“全国科技创新青年突击队学习交流暨岗位建功竞赛”,凭借扎实的技术成果和应用实效以及良好的现场演示,最终从全国83支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成功斩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