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编者按:近年来,在集团向海图强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涌现一批勇于开拓、实干担当的先锋,他们在海洋经济拓展、土壤健康管理、特色现代农业、深化国企改革等领域奋勇争先、创造精彩。即日起,我们推出“身边的榜样”系列报道,聚焦身边逐梦蓝海的开拓者、盐碱荒滩的改良者、扎根田野的新农人、绿色“碳”路的探索者等等,一起见贤思齐学榜样,勇立潮头争先锋,让更多人看见这些可敬可爱的身影,让更多星光汇聚成璀璨风景,以此激励更多沿海奋斗者们做出更大贡献。
陈昱光:聚力海洋渔业协同创新
2023年8月,北京大学无机化学专业博士陈昱光,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跨界之路——作为集团管培生加入江苏海洋生物资源创新中心。从熟悉的化学实验室闯入“未知深浅”的养殖渔场,陈昱光将何以跨越?
初涉银鲳全人工繁育养项目,陈昱光便面临棘手难题——现有实验养殖成本高出市场售价十倍以上。陈昱光与创新中心团队研究分析发现,养殖密度、养成规格是目前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而种质的筛选优化则是降低成本的破局关键。“只有群策群力、高效协同,找准问题的关键,我们才能突破困局。”
秉持开放创新的理念,陈昱光与创新中心团队主动联络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宁波大学等国内领军科研机构,实施“江苏本地原种开发+循环水养殖密度提升”双线并进科研。目前,该团队已育成3厘米以上苗种6万尾银鲳,取得了省内首次批量化全人工繁育的初步成果,为即将开展的循环水养殖试验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翡翠斑产业化开发进程中,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的有力支持,陈昱光与团队将协作半径进一步拓展,创新性地建立起覆盖苏、浙、闽、琼四地的“一地攻关、多地验证”协作机制。面对复杂的中试车间改造工程,他采用“内部研讨+外部智库”双轨协作,先组织团队深入研究车间设计图和设备清单,确定生物滤池、提水、供氧方面的制约因素;再邀请外部专家共赴现场实地“会诊”,确保改造方案科学可行。这种取长补短、内外结合的创新模式,不仅加速了项目进程,更在实战中锤炼了团队的专业能力。
博士跨界来养鱼,这是一场持续征途,银鲳、翡翠斑“两鱼”现代设施渔业项目,只是他开启这场征途的起点。回望为何跨越,陈昱光说这源于他内心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深知,只有将目光投向国家战略,以需求推动产学研合作与资源整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才能真正惠及民生。
从单兵突破的化学博士到协作创新的组织者,陈昱光的跨越之旅启示我们,海洋渔业的突破需要多元力量的系统共振、协同创新。今天,集团创新中心团队正以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积极拓展海洋渔业蓝海,为点亮江苏海洋产业发展注入希望之光。
章玉婵:守护好财务人的初心
“章经理,钱收到了,感谢你!”看着养殖户老姜发来的这条短信,忙碌了整整六个月的章玉婵,终于露出了舒心的笑容。这条感谢短信,便是服务对象对她全力以赴解决问题的最高褒奖与认可。
当6000亩鱼池回收重任压来,章玉婵主动担当,迅速对接专业评估机构,参与实地踏勘,扛起资产评估责任。养殖户有不解、不明,她不厌其烦,一遍遍解答关于资产评估方法和净值测算方式等问题;面对补偿款结算过程中的催促,她更是细致核对账目,确保每一笔款项都能及时、准确地发放到位。
公司竞拍资产划转将产生高额契税,为降低运营成本,她扎进繁杂的税法条文里,反复琢磨,精准挖掘到“先缴后退”的操作空间。她多次前往税务部门解释公司的实际情况,据理力争,寻求理解。最终,“先缴后退”的方案获得认可,成功为公司节税52.46万元。
“资产不清,家底不明。”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年资产大清查时,她总是带领团队深入田头、库房,一件件核对设施编号、盘点库存农产品,一笔笔厘清账实差异。在推动两套财务系统对接的关键期,面对三个公司庞大的资产盘点和数据录入压力,她带头加班加点。“党员示范岗不是挂着的牌子,是扛着的责任。”在她的带动下,财务部全体人员精气神提起来了,资产管理平台如期上线运行。
作为农发如东分公司、凌洋公司、耕洋公司三家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她主导制定或修订了《国际贸易业务管理制度》《外汇资金业务管理办法》等5项制度,以规范财务管理保障公司稳健运行。章玉婵以财务专业立身,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守护初心,践行着优秀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项昊:二十五载黄海滩涂耕耘
盯着屏幕上最后一条网银支付指令,按下确认键,他揉了揉自己发酸的手腕,这是本月的工资款和报销款,一分不差准时到账。此刻,窗外雷雨交加,已是深夜。
单据审核、款项支付、账户清算、记账对账,这样四季往复的财务工作,项昊从不马虎,认真审核每一笔支出,25年财务工作无一笔错账。
工作中,他将财务管理与预算、资产、合同等环节深度融合,实现资产、预算、核算、决算的有机衔接与相互控制,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务保障。他秉持“过紧日子”思想,多年会计工作中,面临金钱的诱惑和人情的考验,项昊同志坚定“党性高于一切,原则大于人情”的信念,清清白白干事,堂堂正正做人,拒绝诱惑,经受考验。
海北公司地处黄海滩涂,与茫茫大海仅一堤之隔,方圆10公里不见人家,多数职工周末才回家和亲人团聚。2024年公司组织调整优化,项昊同时负责起公司财务与综合管理工作,他统筹调度,保障了公司高效运作,又处处为职工着想。公司一位同事的父亲查有重疾,医生建议尽快去上海手术治疗,这个同事急得团团转。项昊听闻情况后,想办法连夜联系好上海专科医院,这位同事父亲第一时间住院进行手术。
公司领导眼里,他勤勉敬业、任劳任怨;服务对象口中,他作风清廉、铁面无私;职工心中,他和蔼可亲、乐于助人。项昊,默默耕耘黄海滩涂25年,书写了一个忠诚和奉献的老兵华章。
林四新:盐碱地上的攻坚者
林四新同志长期奋战在沿海开发一线,主动扛起攻坚克难的重担,面对传统发展模式的阵痛、海域确权与土地治理的顽石、重大项目的推进瓶颈,林四新以“勇立潮头敢为先”的担当,团结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在盐碱滩上探索转型路。
面对公司传统发展模式的阵痛,林四新同志创新构建“三转三升”工作法:转思维破局,通过专家讲堂、对标学习推动团队认知迭代,依托省重点研发项目和东台公司盐碱地综合开发的总体需求,联合南京农业大学成功申报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转模式攻坚,统筹完成1万亩鱼塘回收和2万亩种植用地整合,搭建“自主经营+技术托管”双轮驱动模式;转机制护航,带领团队攻克海域证土地确权难题,“三步走”实施土地治理方案,2023-2024年累计完成4845亩土地整理,争取地方资金超1亿元,将“沉睡资源”转化为“流动资本”。
国家级盐碱地治理示范项目是块“硬骨头”,林四新靠前指挥,下沉项目一线,项目扎实有序推进。为了争取省级矿地融合项目的支持,他连续数月往返东台与省厅之间,反复沟通协调,争取到千万元专项资金,为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推进标准化池塘改造工作时,他深入研究政策文件,细致梳理报批流程,精准把握关键节点,最终争取到近千万项目资金,确保了标准化鱼塘改造项目顺利落地实施。
发展之路,安全是基石,稳定是保障,林四新始终牢记安全稳定是发展的基石。在生产安全管理上,他坚持“安全无小事”,定期巡查与突击检查,这是他雷打不动的铁律,对发现的问题隐患坚持“立行立改”,有力保障了公司生产活动的安全平稳运行。他积极作为,第一时间介入,成功化解条北20米闸外倒船等多起社会矛盾,切实维护了公司的和谐稳定。
从传统滩涂养殖到现代化产业园区,从粗放经营迈向智慧农业,林四新直面挑战,攻坚克难,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果,在沿海开发的浪潮中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实干担当,为盐碱滩的转型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