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星光 身边的榜样 第三期

发布时间:2025-07-04

【编者按】近年来,在集团向海图强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涌现一批勇于开拓、实干担当的先锋,他们在海洋经济拓展、土壤健康管理、特色现代农业、深化国企改革等领域奋勇争先、创造精彩。即日起,我们推出“身边的榜样”系列报道,聚焦身边逐梦蓝海的开拓者、盐碱荒滩的改良者、扎根田野的新农人、绿色“碳”路的探索者等等,一起见贤思齐学榜样,勇立潮头争先锋,让更多人看见这些可敬可爱的身影,让更多星光汇聚成璀璨风景,以此激励更多沿海奋斗者们做出更大贡献。


杨涛:争做“碳”路先锋


纵目凌洋农场土地,一座崭新的光伏电站拔地而起,这是近年来沿海人践行“双碳”战略的生动图景。从酷暑到寒冬,历汛期经风霜,沿海人为此披荆斩棘,杨涛是其中探路者之一。

   2024年11月,强台风“康妮”来袭,严重威胁项目安全。他第一时间组织党员突击队,顶风冒雨、脚踏泥泞,连续奋战28小时,紧急加固现场组件,成功守护了设备安全。为了抢抓春节前首批并网窗口,他带头放弃休息,倒排工期,创新思路。寒夜里,盯流程、解难题、守现场,连续奋战30小时,确保了节点任务的圆满完成。

项目建设体量大、建设内容复杂、参建单位众多、协调难度大,杨涛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昼夜兼程,协调复杂的外线接接、攻克风电跨越难点、高效完成电网手续办理……“时间紧、任务重,作为共产党员,我更应该冲锋在前”。作为项目经理,杨涛坚守在项目一线,以实干诠释责任与担当。不到4个月项目实现首批并网,次年春完成全容量并网,跑出了“绿色加速度”。

杨涛深知,渔光互补,贵在“互补”,“只有把渔业搞好,才是真正的‘光伏+’”。他认真调研论证渔光互补养殖模式,经过多轮谈判和科学比选,成功引入循环流水槽养殖。运营后,项目年发电量达5亿千瓦时,营收近2亿元,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1万吨。同时,渔业年产量达6000吨,产值约9000万元。昔日的鱼塘,如今“上发电、下养鱼”,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融合共赢。

杨涛,这位“90后”青年党员,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汗水浇灌梦想,在新能源领域向新而行,努力做探路先锋。


贾君德:我为项目画蓝图


“如果我来管理这片农田,怎么上水更高效,排水更通畅呢?”“田块灌排布局还有优化空间,农业企业种植就更顺手了。”作为规划设计成员,贾君德扎根土地复垦现场,为农业种植人员想得多一点,做得细一点。

仓东土地复垦项目,实施面积广,实施难度大,很多工作没有先例可循。贾君德及设计团队成员主动走访行业主管部门,收集农田水利、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等方面优秀案例。出身设计院,这段经历让他更加注重扎根现场,联动农业企业研讨标准制定优化设计方案。为因地制宜打造高标准、现代化、宜种植的农场,他们走访省农垦、监狱管理局及高标准示范农场,对接农业企业了解经营管理模式、种植管理人员配备。

贾君德深知设计方案没有最优解,但设计细节可以更优。盛夏,他陪同勘测走遍仓东片区2.45万亩的鱼塘塘口每一处角落;寒冬,设计团队在条子泥封闭修炼,他和大家挑灯赶路,完善施工图设计。为了确保田间道路通达便利,他们专门调研各种农业机械具体使用场景,掌握车辆转弯半径;考虑后期田间管理需求,他们一遍遍优化调整灌溉排水单元。

为践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理念,坚持设计工作与建设管理不脱节,贾君德主动请缨,转战现场建设管理工作。项目实施初期,施工资源投入慢,施工思路不清晰,作为现场项目负责人,他带领团队成员主动担当作为,会同业主、监理轮番调度各标段,找方法、出点子,协调施工资源投入,化解工程滞后矛盾,圆满保障东台公司夏季水稻种植,工程实施与生产经营完美套茬。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他要求自己“谦虚、谨慎、律己”,以服务好重大项目为己任,以深耕土地事业,继续发光发热。


徐晶:最是平实看得出


如何做一名“一眼看得出来”的共产党员,总书记提出党员干部要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在仓东公司的党员队伍中,徐晶就是这样一名平实的党员,党员的看得出来落在鱼塘清收的攻坚中、精细管理的田垄间、培育团队的日常点滴里。 

2022年伊始,为保障集团重大项目实施,仓东片区1.69万亩鱼塘的清收工作刻不容缓。他主动请缨,组织摸底、参与协调,反反复复。面对抵触情绪强烈的承包户,唯有“以心换心”,白天,他掰着指头和养殖户算清经济账、讲政策理,晚上四处打电话联系销路。凭借这股子“钉”在岗位不放松的劲头,他和同事们近三年执着奔忙,啃下了万亩鱼塘的清收任务,助力集团重大土地整治项目如期开工。

转战生产管理工作后,田间成了他的日常办公室。他每周走遍所有地块,随时蹲下看苗情,发现问题立刻组织“会诊”。今年“三夏”期间,天气预报三天后大雨来临,为确保麦子安全归仓,他每天仅休息三小时,带领团队昼夜奋战抢收,三天内协助销售部门实现1.18万亩小麦销售。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徐晶常这样激励大家团结协作。他不空讲,在每一次流程审批时严谨示范,在每一回复盘时细致总结得失。责任的意识在日常工作点滴引导传递,团队成员迅速成长为中坚力量,5名成员担负公司2.38万亩耕地种植管理。平实的力量,无声而强大,这应是一名党员始终看得出的本色。


白晔:深耕一线新农人


田间的脚印是丈量初心的标尺,挥洒的汗水是践行使命的印迹。青年党员白晔,以青春为犁,以实干为笔,十年如一日深耕在沿海农业第一线,奋力书写沿海“新农人”的奋斗篇章。

实干是初心最好的答卷,在一线种植工作中,他不怕苦、不怕累,坚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干在实处,勤于踏田调查,精于田间管理,善于复盘提升。清晨的露水打湿衣襟,他专注记录叶龄变化;正午烈日灼烤,他俯身分析草情虫患;“三夏”“三秋”期间,一天不到他就喊哑了嗓子,熬红了眼睛,晒得黝黑发亮。

白晔同志积极探索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入职以来,他长期在一线担任种植大队长,直接管理3000亩自营种植工作,带领团队先后应用推广了立式开沟犁、抛肥植保机、耕深探测器、新型油菜割台和大田农机作业限速设备等先进设备,试验示范了麦油精量播种、育秧秧土培肥和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以创新驱动持续推动自营种植优本增效,取得了实绩实效。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白晔同志学农、爱农、务农,勇当种植一线排头兵,坚持在服务全局上“站高一位”:牵头复盘提升农时农事农技,优化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全面推广。在开拓创新上“先行一步”:立足生产实际,先行先试新型种植品种,示范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在精准管理上“更优一档”:争树优本增效标杆大队,引导促进所有大队持续提升管理质效。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白晔坚持在沿海一线扎根、深耕,用青春和热血浇灌理想,竖起一面“沿海新农人”先锋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