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星光 身边的榜样 第四期

发布时间:2025-07-09

【编者按】近年来,在集团向海图强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涌现一批勇于开拓、实干担当的先锋,他们在海洋经济拓展、土壤健康管理、特色现代农业、深化国企改革等领域奋勇争先、创造精彩。即日起,我们推出“身边的榜样”系列报道,聚焦身边逐梦蓝海的开拓者、盐碱荒滩的改良者、扎根田野的新农人、绿色“碳”路的探索者等等,一起见贤思齐学榜样,勇立潮头争先锋,让更多人看见这些可敬可爱的身影,让更多星光汇聚成璀璨风景,以此激励更多沿海奋斗者们做出更大贡献。


邹将:一片匠心为粮安

 

“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邹将扎根粮食烘储一线,把粮库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严细认真的工作作风融入日常工作,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践行承诺。

    项目初期,团队仅有1人具备粮食检验和储粮经验,邹将主动承担起培训工作。他白天现场跟进施工进度,晚上组织业务培训。通过“简易化验室”教学、岗位轮换训练,当年夏粮收购时,部门员工已能胜任检验、储粮等工作,首批15000吨省级储备小麦一次性通过验收。他带领全员取得粮油仓储和粮油检验双证,团队成员已成长为检验、仓储、烘干等领域的多面手。

邹将注重团队协作,针对生产难题成立创新小组,组织具有机械、电气等专长的成员开展技术攻关。针对粮食烘干机装载量不足的问题,通过技改将装载量提升10%。2023年,团队还研发振动筛智能清扫装置和刮板机智能流程控制系统,实现高危清扫自动化作业,节省劳务成本同时还减少高处作业安全隐患。

    三年来,邹将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公司获得1项实用新型专利,另有2项专利通过初审。他推动优化筒仓工艺,使用单仓增加溜管发放,避免了粮食发放互混风险,又节省了成本。他提出“梯度式水分装粮”方案,有效解决立筒仓储粮二次回烘结拱问题,减少高危清仓作业频次。从项目建设到技术革新,邹将带领团队不断提升业务能力,精益求精守护粮食安全。


胡辉:我的战场在一线


2019年12月,胡辉从部队转业进入省苏云公司。告别熟悉的军营,脱下了相伴多年的军装,直面水产养殖这片新天地,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军人党员的担当与坚守。

在饲料与药品堆积的天地里,他将军营中“令行禁止”的铁律化作无声的秩序。面对仓库管理这项新课题,他如一名新兵,主动请教、虚心学习,认真记录饲料、药品等物资的分类管理细节流程。很快,他便熟练掌握了相关技能。做到准确库存盘点100%,正是他给自己下的军令状。

他以“多面手”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公司各项工作中。水产采购、销售里有他奔走的身影;陆基虾苗标粗、成鱼养殖的池畔,他挽起裤腿与工人并肩劳作;青创项目攻关的傍晚,他俯身在试验池边细致地操作。虾苗标粗的关键期,成鱼养殖的繁忙时,亦或是项目攻关艰难时,总有他忙碌的身影。

他深知战场在变,但知识永远是最可靠的武器。他坚持以学增智、以学促干,以“钉钉子”精神锤炼本领。无数个夜晚,灯光伴他苦读江苏海洋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的教材;工作之余,他潜心钻研低压电工操作技能。电工证、职称证书和本科毕业证被他一一收拢,行伍中锤炼的坚毅助他成长为一名现代农业复合型人才,受到同事们广泛点赞。


李杰:立足岗位践初心


关掉走廊顶灯,锁好公司大门,踏着月色归家,李杰的工作日常无声亦有声。上传下达、材料撰写、人事管理、薪酬核算、党务工作、纪检监督、法务沟通、工会活动……李杰所在的苏糖副食公司行政部的灯光,常是这层楼里最后熄灭的一盏。

行政部是公司高效运转的“神经中枢”, 作为部门负责人,无论任务多么琐碎繁重,她始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以过硬的业务能力和踏实肯干的作风,将繁杂梳理得井井有条,以务实的行动和出色的成绩,赢得了同事们的信赖与尊重。

她是老同志们信赖的“贴心人”和“连心桥”。公司一位老同志因个人事务急需查找档案,多方打听无果后找到她,她二话不说主动承担起这份“寻档”重任。辗转奔波于市社保中心、市档案馆、省档案馆、派出所等多个部门之间,不厌其烦地沟通、查询、核实,经过多次往返和不懈努力,档案终于被找到,助老同志解决了难题。

岗位平凡如苔花,但她始终俯首服务,如一束光照亮无数个需要被关怀的角落。那些经手处理的文件、组织过的活动、解决过的难题,都是一名党员朴实的注脚。


杨熙宇:数字空间显身手


“财务一体化项目开发临时申请1台测试服务器”,10分钟后杨熙宇已在集团服务器集群管理后台完成云主机创建。数字系统对业务需求快速高效响应背后,有这样一群技术尖兵辛勤付出与默默耕耘,今天我们聚焦集团科技与信息管理部高级工程师杨熙宇。

2023年,杨熙宇牵头推动集团私有云平台建设,将集团数字化项目全部纳入私有云服务器统筹管理,有效压降系统分头维护成本,实现运维响应时效从跨日周期到分钟级的显著提升。作为运维便捷、集约利用、性能高效、安全可靠的数字底座,集团私有云获评南京市建邺区“数字经济护航平台”称号。 

为赋能集团“双碳”业务,杨熙宇牵头申报集团绿色能碳管理平台,他以“技术+业务”为突破口,详细梳理平台技术架构、应用场景、时效数据等,全面对接评审组质询、组织技术验证。集团绿色能碳管理平台从内部工具升级为省级标杆,获评江苏省“双化协同”典型案例。从门户网站、智慧党建到司库系统、智能电站管理平台,杨熙宇先后参与集团28个数字化项目建设。

网络安全无小事,杨熙宇“时时放心不下”。他参与制定集团网络安全管理办法,连续多年参加省级护网行动,推动建立集团多层次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组织升级防火墙、加强上网行为管理、设计安全设备防护策略,年均拦截各类攻击3万余次,有力维护集团网络安全。

为了更好服务项目建设,杨熙宇参加集团“三重一专”岗位锻炼,以专业特长服务项目建设。初到如东凌洋渔光一体项目,杨熙宇即发现很多文件邮寄签字耗时,他发挥特长搭建了线上审批流程,迅速解决异地办公签字难题。在项目一线,办理用地手续、申请项目施工许可、变更工商信息……一件件全新棘手事纷至沓来,白天他忙着处理各项综合事务,晚上经常请教钻研,逐个环节紧盯推进,有效保障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