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东台条子泥垦区,站在195亩科研示范区的观景台上,曾经的盐碱荒滩已成丰收盛景——这也是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研克盐”青年突击队的“战场”,正以科技之力改写土地命运,他们研发的立体化治理技术体系,实现滨海盐碱地地力与产能双提升,在3.5万亩土地上书写出科技兴农的精彩答卷。
作为省属国有企业,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承担为全省提供后备土地资源、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依托自身优势,联合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组建专业团队深入盐碱地治理一线,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科学立体化治理技术体系,“江苏滨海盐碱地改良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入选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优秀科技成果,技术先进性得到行业高度认可,成为江苏滨海盐碱地改良主力军。
平台筑基: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集团以滨海盐碱地快速降盐消障、土壤地力提升及农作物增产等为目标,专门组建“研克盐”青年突击队,汇聚土壤学、农学、环境工程等多学科人才,带着“让盐碱地长出金穗子”的信念,开启从实验室到田间的攻坚。为破解“单打独斗”困局,集团创新构建“六有”保障体系,划出195亩核心试验区作为“试验田”,配套1078平方米研发场所,拨付超千万元专项资金开展技术攻关,还通过科技“揭榜挂帅”机制,精准对接国内科研力量,遴选国内知名科研院校作为科技攻关合作单位,构建科技创新后备资源网络。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如同给盐碱地治理注入了强劲动力,让科技创新的力量在盐碱地上充分释放,今年5月,“研克盐”青年突击队荣获共青团中央“全国科技创新青年突击队岗位建功竞赛”一等奖。
技术突围:从“治标”到“治本”的系统集成。面对盐碱地治理“久治不愈、持久反复”的世界性难题,“研克盐”团队扎根试验场,深入滨海多地采集土样620份,土壤剖面55个,形成检测数据约12000项,寻找破解滨海盐碱地治理核心密码——快速靶向脱盐、土壤养分增碳扩容、控制地下水位抑制返盐。从80余种有机、无机物料中筛选出6种酸性、低盐核心改良材料和微生物菌剂,开发出盐碱地改良专用有机肥、土壤结构调理剂、碱性土壤调理剂等产品共10项,并结合生物质秸秆隔层阻盐、暗管排盐等技术,创新性形成滨海盐碱地综合立体化治理技术体系。这一系列技术措施的集成应用,把“藏粮于地”同“藏粮于技”结合起来,实现了滨海盐碱地从“治标”到“治本”的转变,为盐碱地治理提供新思路与解决方案。
产业蝶变:盐碱地里的“生态经济账”。技术突破的最终目标是落地生金。在东台仓东垦区,改良后的盐碱地首季水稻取得良好收成,亩产达1158.8斤,增产约15%,目前已完成盐碱地治理面积约35000亩,年粮食增产约5250吨,可为农民增收约1200万元,真正实现了“治一片地、富一方人”。除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同样亮眼,通过降低土壤盐分、增加有机质含量,逐步恢复土壤生态功能,增强其保水保肥能力与微生物活性,不仅为农作物生长创造适宜环境,还能提升土壤碳汇能力,土壤有机质提升1g/kg,每亩固碳量可增加1080kg,可实现土壤固碳3.4万吨,为“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从“不毛之地”到“鱼米之乡”,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研克盐”青年突击队用3年多时间,在盐碱地上写下了新时代的“治土经”。这片曾经沉睡的土地,仅仅是盐碱地治理江苏实践的一个缩影,正在以科技为翼,振翅飞向更丰饶的未来。